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奉命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阗,和平解放和阗。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途中,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指出:“你们的进军任务包括出兵西藏,解放藏北。”1950年春,遵照中央军委1950年1月发出的“为迅速解决西藏问题,从新疆于阗开出一条通往阿里的路和解放阿里的战斗任务”,为坚决贯彻落实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1950年4月,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师部及第二团奉命进驻于阗县,筹备修筑进藏公路。
1950年5月,新疆军区独立师官兵2000多人和二军五师十五团官兵400多人,以及于阗县1800多各族民工陆续奉命开赴于阗县普鲁村修筑进藏公路。之后,五军十三师一部又投入施工——此路线从于阗县普鲁村起,即沿着克里雅河昆仑山崖,修条通往西藏藏北阿里的公路。巍巍昆仑山拔地擎天,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时晴时雨,一会鹅毛大雪,一会下起冰雹,沟底山巅时常瘴气缭绕。一天,哨兵班在巡逻途中,遇到瘴气,全班战士昏迷过去,幸亏联络员赶到,报告连卫生员和营医生郝凤鸣,马上给哨兵班战士打强心针、嗅樟脑,把全班战士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
英雄的解放军官兵和民工风餐露宿战斗在海拔3000—4000千米的高山上,空气稀薄,道路崎岖,供应非常困难。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迎难而上,在筑路中学习各种本领,进度逐步加快。在公路修到20千米处,有座小石山,挡住了去路。根据工程设计要修条盘山道,一营一连在这里费了很大气力和时间。开始用黄色炸药,爆炸威力大,工程进度比较快;后来,由于供应运输困难,改用黑色炸药,工程进度明显下降。针对这些情况,部队召开诸葛亮会议,号召大家献计献策。经过讨论,提出在炮眼选位、深浅上做文章,反复试验,采取了开群眼链索爆炸的办法,使施工进度大大提高。
在军民修筑公路期间,于阗县委、县人民政府除组织大量民工前往昆仑山山区支前修路外,还调配骆驼、马、毛驴、骡子等万头(次),帮助部队源源不断地往筑路现场转运粮食、帐篷、被服、铁锤、十字镐、炸药和粮草、柴禾等物资,组织动员各族青年支援修筑公路一线。由于山区道路崎岖和物资匮乏,进驻高山的筑路部队物资供应极为困难,于阗县委、县人民政府想方设法帮助筑路部队解决实际困难,筹借部分物资,并组织各族干部群众节衣缩食支援筑路部队。二军政委王恩茂曾亲自到于阗县普鲁村慰问部队,并对筑路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县工委书记徐法曾、县委书记王希恩和县委委员、政府县长穆塔里甫·吐地等领导也到普鲁村慰问筑路官兵。针对昆仑山区天气寒冷、筑路部队燃料奇缺的问题,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普鲁村牧民当向导,协助部队战士一起到附近山里找煤,不仅找到了采煤点、小煤矿,解决了山上筑路军民的取暖问题,还帮助解放军官兵在普鲁河上修建了一座55米的木桥,方便军民采煤。期间,部分普鲁村牧民得了高原病后缺医少药,解放军免费为他们治病,还派出部分医疗人员深入高山牧民点进行巡诊。1951年5月27日9时50分,于阗县苏巴什以南的昆仑山达坂一带连续发生三次火山爆发,烟柱冲天,几天后仍有余烟缭绕,普鲁筑路部队组织人员深入高原牧区引导牧民及时疏散,防止火山灰殃及人畜,减少人畜损失。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部队物资供应更加困难,官兵士气仍然高昂,大家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营连干部带头参加打炮眼、背石头,大家拿着18磅的大锤上下轮做,劳动强度大。许多战士轻伤不下火线,一连战士焦照发,由于绑雷管不慎引起爆炸,炸瞎了一只眼睛,两个手指头也被炸掉,伤刚养好些,又投入了筑路战斗;二排长甘生财在筑路中,一块碗口大的风化石从山上滚下来砸伤了肩膀,疼痛难忍,但他坚持不下山。像这样感人的事迹层出不穷。
战士们在克服物资困难方面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昆仑山气候寒冷,一年发两套棉衣裤,由于工作强度大,两套棉衣裤很快就磨烂了,抡大锤要跪着砸,很容易磨破棉裤,战士们就给棉裤膝盖上缝上两块羊皮;掌握钢钎要坐在石头上,棉裤臀部也很快被磨烂,也缝上两块羊皮;官兵们在坚硬的石头上上下走动,一双布鞋穿不了几天就被磨穿了,也用牛羊皮修补后继续穿。两米长的钢钎打到只有10多公分长,70多公分长的十字稿磨得只剩下30多公分长,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克兰木大坂五盘山,是一个最艰难、最危险的工程。这里海拔3500米以上。对面是两座陡峭的高山,中间是10多米的深谷,洪水滔滔。筑路部队的任务是先在山腰开出一条能走人的小道,即挑选几位战士,从一端用钢钎一点一点地撬,先撬出一个搭手插脚的地方,然后逐步向前撬挖。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修出一条斜路,走上去战士都斜立着,两只手紧紧抓住石头棱角,稍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一营施工的正前方是骑兵师三团的施工段,施工官兵在山体上下走动,一不小心就会踢到石头,滚到下方一营的施工地,造成伤人事故。一次,上面的施工队伍收工回来,有人不小心触碰掉一块石头,把二连的通讯员砸进深山峡谷,其身体被山体肢解,血肉挂在山石上到处都是,十分悲壮。骑兵三团团长洪亚栋闻讯赶到二连处理此事,看到此情形,急得直跺脚。战士们含着眼泪把通讯员埋在昆仑山上。1950年3月入伍的独立骑兵师于阗籍维吾尔族战士巴拉提,不幸于1950年6月15日在昆仑山悬崖上修路撬山石时摔下崖光荣牺牲。在完成这段工程中,被砸伤、摔伤、压伤和牺牲的有许多战士。从1950年5月至1951年5月,共有100多位同志负伤,有10多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鲜血在巍巍昆仑山上筑起了一座座丰碑,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施工中,部队首长和战士们一起并肩战斗和学习。工程快要结束时,中央军委派来电影拍摄小组摄制修筑进藏公路的纪录片,实地拍摄广大军民在各工地挖土方、打眼放炮、架桥梁、砌护路石墙的场景。
此路线从于阗县普鲁村起,翻越昆仑山进入阿里。各路筑路大军在海拔4000多米的昆仑山上风餐露宿,克服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等巨大困难,完成208.5千米的修路任务,共完成石方量103258.1立方,完成土方量580371.26立方。由于施工难度大(预计工期10年),于1951年8月停建,后改道从叶城进藏。
1952年,西南军区给十五团一营参加修路的全体指战员,每人颁发了一枚解放西藏纪念章。1956年,修路英雄郭正同志光荣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修筑公路英模大会,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为了加快完成出兵西藏、解放藏北的任务,新疆军区决定,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进藏先遣连)官兵奉命秘密进藏。1950年8月1日,于阗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在普鲁村欢送进藏先遣连官兵。部队在普鲁村搭起了阅兵台,为了办好阅兵仪式,部队提前组织训练。天气比较冷,大家穿着棉衣、棉鞋、戴皮帽进行训练,练好后到检阅台下,接受骑兵师师长何家产、政委田星光的检阅。
进藏先遣连是由汉、藏、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7个民族135名干部战士组成的英雄连队。在团党委委员、保卫股长、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吉、副连长彭清运率领下,在普鲁村宣誓后顺着已经修好的路段向前进发。在路的尽头,在无路走、无向导、无地图的情况下,翻越昆仑达坂和新藏达坂,于8月底进入西藏大后院——阿里改则区(今改则县)。进藏先遣连先后建立两水泉、多孟、扎马芒保3个据点,修建6个碉堡,深挖800米交通战壕。期间,有63位官兵因饥饿和各种高原疾病献出宝贵生命。进藏先遣连曾被新疆军区授予“英雄先遣连”称号,被西北军区授予“进藏先遣英雄连”称号。李狄三曾是9次负伤、3次荣立大功的老八路,在进藏途中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人民英雄”称号。
1951年5月5日,根据新疆军区的决定,新疆军区独立师先遣支队奉命进藏。先遣支队官兵在于阗县广场召开宣誓大会。5月6日,于阗县城区及周边各族群众拿出家里新打的馕和隔年存下来的瓜干、杏干、桃干、葡萄干、瓜子等,夹道欢送、慰问进藏子弟兵。进藏先遣支队由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侦察队和第二团加强六连共计245人组成。该支队配有5门六零炮、11挺轻机枪、38支短枪、327匹马、33峰骆驼,每人配有棉衣、皮大衣、皮帽、皮手套和皮鞋等,在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的率领下,于5月28日到达藏北扎马芒保与进藏先遣连胜利会师,8月3日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噶尔),解放了阿里全境。